晚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关键转折期,不仅有鸦片战争带来的冲击,还有太平天国运动、洋务运动和甲午战争等重大事件。
晚清的种种变局,既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痛苦与挣扎,也揭示了内部权力格局的复杂变化。正因为如此,晚清历史一直是学术研究和大众关注的热点。
去年韩策老师的《江督易主与晚清政治》就因为另辟蹊径而备受关注,它从“两江总督”切入,揭示了从道光、咸丰至民国初年,东南地区三次大的权力转移。
曾国藩与李鸿章,都曾是“办团大臣”
其实,江督往前追溯,就要说到团练,这是由地方士绅和民众自行组建并负责防务的民兵武装,正是团练加速了“传统国家的崩溃”和“中国近代化的开端”。
可以说看懂了团练,你就看懂了晚清何以走向民国。这一次小北带来了作家胡小远的新作《大清团练》,它将带领你穿越历史的重重迷雾。
团练如何兴起?
团练的战斗力究竟如何
从唐代以来,政府就利用地方民间组织的武装力量守城防盗,这就是“团练”。
晚清时期,面对内忧外患和八旗、绿营军战力羸弱的现实,清政府不得不鼓励地方“办团练”以守土保疆、维系统治。
一时间,“团练运动”如火如荼,办团练者既有籍籍无名的乡土士绅,也有江忠源、胡林翼这样的地方官员,孙锵鸣、吕贤基这样的在籍缙绅,更出现了曾国藩、李鸿章这样依靠办团练一步步崛起的股肱之臣。
晚清练勇正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展示火枪的威力,约摄于1880年。从服装上的字号可推测其为四川绵阳三台县当地团练部队,中坐官员为三台县县令。
顺治年间出现乡兵的讯息,1648年,常熟地区大量盗贼聚集,羊尖镇乡绅席家三兄弟出资召集三千民兵将其驱散。地方官建议举行团练则是1657年之后的事。
康熙、雍正两朝因海禁政策导致局势不稳,需要地方民兵协助军队守卫海岸线。于是1711年清廷命令沿海地区团练壮丁。“习为团练”“举行团练”“兴立团练”等,即训练民兵之意,并非将民兵武装命名为团练。
清代中期反清会党武装活动频繁,清廷动员地方绅民参战。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,领侍卫内大臣奏请清廷鼓励民众修建防御工事,如土堡和深壕,以此来集中居住和提高防御能力。甘肃庆阳知府指出传统的军队和雇佣兵难以有效应对起义,因此建议各乡村自行组织民兵进行自卫。
电影《男儿当自强》中的白莲教
四川梁山知县方积撰《团练议》,提出了具体的组织民兵的方法。他建议根据地域和人口规模,将民兵分为小团和大团,并选举出有能力、受人尊敬的团长来领导这些团队。这些团队的领导者需要经过公众的选举和验证,以确保他们能够胜任这一角色。
这份出自地方官之手的《团练议》中,出现“团”“小团”“大团”“团总”的概念,说明嘉庆年间官方和民间已约定俗成把乡村民兵武装称为团练,团练武装组织作为独立实体瓜熟蒂落。
乡村武装形成一定规模以“团练”冠名,较松散型民兵战斗力增强许多。例如,在1809年的一次海战中,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团练成功击退了数百艘海盗船的进攻,显示了团练在提高地方防御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。
团练与晚清变局
绅权扩张,冲击皇权
因特定的历史生态,晚清团练运动并无明确宗旨和统一纲领,在变化未定的外部环境和无休止的内部裂变中无序漂移,因此存有各种可能性。
由不同群体组成的各式团练,怀有各式各样的政治经济权利诉求,在当时是一股生机勃勃的力量,在锁国反洋与接触外部世界、国家权力与地方利益、族群凝聚力与不同阶级冲突的框架中,寻求并不兼容的前行路径。
晚清团练运动伊始即有官方的影子。1841年禁烟大臣林则徐在两广总督任上颁布《团练告示》,他的继任者亦利用团练捍卫中国主权。徐广缙、叶名琛策动反洋人入城运动,动员广州商人市民团练把守城门,决不让一个英国商人入城贸易。
清朝广州城墙
深宫中的皇帝亦始终站在团练身后。清皇室极力抵抗西方全球贸易体系瓦解东方朝贡贸易制度,鉴于中国军队难以战胜西方军队,民间抵抗组织受到清廷鼓励。
回籍办团的官员一旦握有地方武装后极有可能成为帝国潜在的敌人。皇室嫡系部队旗军消亡,国家建制军绿营式微,能以大兵团作战的野战军唯有脱胎于团练的湘淮军,至于各地团练更是漫天漫地如茶如火,其组织者中缙绅官绅乡绅商绅应有尽有,简直就是牛鬼蛇神应出尽出,肆无忌惮遨游于世。
于是,属于皇帝的权杖不灵了,军事指挥权名存实亡,圣旨谕令尽管发随时发,听不听那是湘淮督抚和团绅团总的事。湖南、安徽那群人还好说,切几块奶酪给他们,让他们做封疆大吏就是,地方团练导致绅权扩张的后果就严重了,即便战后解散团练,病根也已经落下。
1850-1855广州民兵
绅权扩张是团练运动留下的政治遗产,团练在内战结束后式微,但一旦有事缙绅士绅还会出头主持地方事务,由此与官府粗龋不断。
官绅之争可谓贯穿整个晚清团练史。皇权主张者极力维稳,绅权主张者竭力求变,便有了新与旧的较量。湘淮督抚们走到洋务运动一段便失去动力,团二代孙诒让们则继续前行,站在“公车上书”“百日维新”“君主立宪”倡导者一边。
内战双方为迥然相异却时有重合的政治理念而战,客观上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转型,这个过程错综复杂光影繁叠,其历史指向和政治影响波及整个晚清乃至民国时期。
全景式展现晚清团练
关注个体,审视人性
历史并非完全由上层政治人物和社会知识精英合成,这本书关注宏大历史时空中的个体命运,以作家的悲悯情怀感知乱世中个体生命的情感、希冀和血泪,审视人性深处的细微幽暗。
晚清团练运动从缘起滥觞、高潮迭叠到衰减式微,并以仅存之果湘淮军作为休止符的过程,是数千万个体生命涌溅出的汩汩鲜血,把湘淮集团拱推到团练这棵巨树的树冠顶端。
这场历经15年的屠杀和饥懂,使中国付出1000万到2000万生命的代价。一切都无法挽回地发生了,历史能做的就是把冰冷的数字记录下来。
清朝时期的“勇营”士兵,“兵”是有朝廷正式编制的正规军,而“勇”则是临时征召的军队。
人性弱点会在战时显露出来。曾国藩幕僚赵烈文在日记中记述湘军纵火抢劫,逼使战俘、市民挖掘财物挑往军营。
“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,尽遭杀死。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,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,匍匐道上。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,老者无不负伤,或十余刀,数十刀,哀号之声达于四远。其乱如此,可为发指。”
——(清)赵烈文:《赵烈文日记》
南京少女黄淑华被湘军掳往湘南,她在途中杀死劫持者,把遭遇写在纸上后上吊自杀。黄淑华控诉闯入者:
“杀二兄于庭,乃入括诸室。一壮者索得余,挚以出,弟牵其衣,母跪而哀之。彼怒曰:‘从贼者,杀无赦,主帅命也。’遂杀母及弟。长嫂至,又杀之。掠余行,而仲嫂则不知何往。余时悲痛哭,詈求速死。彼大笑曰:‘余汝爱,不汝杀也。’”
——(清)黄婉华:《题壁诗》
战时及战后的帝国大地,对于黄淑华们而言是狰狞可怖的地狱。黄钟大吕庄严恢宏自有高妙之处,但这个世界同时还有亡灵的哭泣声,心存爱意的怜悯者会不断倾听。
杭州城陷落敌围,浙江巡抚王有龄向湘军求援,曾国藩因王有龄与前两江总督何桂清交好,非但不让湘军驰援,还力阻由王有龄奏准任浙江布政使的湘系将官李元度率部赴浙,以至城破浙抚自杀。
19世纪50年代,广州青年参与了民兵训练。
南京政权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陈玉成约定合攻武昌,陈部抵达武昌之际李部还裹足不前,以至于军事计划付诸东流,缺乏契约精神的结果是两位最有军事才能的名将,在之后的一系列战役中各自为战,直到两支最精锐的太平军主力部队被湘淮军全部歼灭。
政治立场、军事策略、性格差异等说辞,解释不了同道同僚之间为何下得了如此重手。历史叙事的完整性,正在于触及人性内在的细微幽暗处。
这样的历史书写,让我们从长河钩沉中求得启迪。